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年11月19日-1911年10月1日),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最初属于新康德主义,后转向生命哲学,致力于所谓“历史理性的批判”,主张“历史的相对主义”。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生命。主要著作有《精神科学导论》(1883)、《黑格尔青年时代的历史》(1905)、《论德国的文学和音乐》(1937)等。
《诗的伟大想象》是狄尔泰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将诗学与精神科学结合的学术路径。他对浪漫派诗人(如诺瓦利斯)的推崇,以及对时间性与历史意识的探讨,直接影响后世的解释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如海德格尔)。狄尔泰的论述揭示了想象作为人类“有限性中的超越性”的核心机制,为理解艺术与生命的关系提供了深刻框架。
狄尔泰在《诗的伟大想象》中深入探讨了想象力的核心地位及其在诗歌创作与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狄尔泰认为,诗与哲学、宗教一样,是对生命本体的反思,但其独特的中介是想象而非理性或宗教共感。他提出:“最高意义上的诗是在想象中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想象通过超越现实的有限性,将生活中的矛盾、死亡等终极问题转化为意义世界,使人类得以在晦暗的生命本体中寻得透明之光。想象不仅是艺术创造的工具,更是人类对抗时间有限性的关键。面对死亡的必然性,人类通过想象构建永恒的意义,如古代神话中对神的想象将冷漠的自然转化为可栖居的“音乐般的世界”。想象并非诗人独有,但诗人、儿童、原始人的想象不受理性法则束缚,更具创造性与情绪性。相比之下,科学家的想象受因果律限制。这种区分凸显了诗性想象对精神生活的解放意义。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七里河路2-9号科技佳苑7号楼5楼
0531-87031210
sdscxhgy@163.com
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