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T.S. 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式论文,最初发表于1919年,后收录于其文集中。该文系统阐述了艾略特关于文学传统、历史意识以及诗人创作本质的核心观点,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与个人才能》是艾略特对现代主义诗学的宣言,呼应了《荒原》的创作理念,影响了新批评派(如“意图谬误”理论)。其“传统秩序”观和“非个性化”主张至今仍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范式。
1. 传统的动态性与历史意识
艾略特批判了当时对“传统”的狭隘理解(如盲目模仿前人),提出传统并非静态遗产,而是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诗人必须具备“历史意识”,不仅要理解过去的时代背景,还需感知其与当下的共存关系,将荷马以降的欧洲文学视为一个“同时存在的秩序”。新作品的加入会调整传统的整体秩序,而传统也反过来塑造新作品的价值。真正的创新需在与传统的对话中完成。
2. 非个性化理论(Impersonality Theory)
艾略特反对浪漫主义对诗人个性的过度推崇,提出诗人的心灵是媒介,将个人情感转化为艺术,但自身不显露于作品中。 创作是“个性的消灭”,诗人需牺牲自我以服从更高艺术目标,使作品超越个人经验。
3. 批评原则:诗与诗人的分离
艾略特主张批评应聚焦诗作本身而非诗人传记,强调作品的独立性,认为诗的价值在于其艺术结构的完整性,而非作者的情感强度。诗人的意义只能通过与前人作品的对照显现,而非孤立评判。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七里河路2-9号科技佳苑7号楼5楼
0531-87031210
sdscxhgy@163.com
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