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1-87031210

邮箱:sdscxhgy@163.com

意见反馈

会员新作

奉茶赋

发布时间:2025-07-29 10:34:43 作者:宋政权

夫5.jpg

2008年(农历戊子年(生肖鼠年),这是我2008年春为族弟宋正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客厅画的,那时没有拍摄工具,所以效果差些。


茶赋(题画)
三余草堂


      妩媚娇娘,身着艳装。斟茶把盏,待客有方。秀气娇眉凝目,英姿敛笑含香引客擎茶,玉壶金盏至贵;离披锦秀,莲幕纱帷辉张殷勤诚敬,礼尽周章。故友慕思敬客于时鲜乡味新知造访,接风乎茶铛酒觞。甘浓奉客,玉泉鼎沸;邀杯复起,茶酒堂皇。春茶泛乎瑶琼之液,慧露呈乎锦桂之满甑云芽兮,玉液熟;盈锅雁齿兮,金波昂。茶喻人生之理,酒舒锦绣之肠。铭漱琼瑶之爽,情重理之长。皆尊客之道也,

    而其茶冠六饮,味播九区。香透肺腑,泽润顽躯。乃有一杯浸喉,滋裕甘霖而润燥;生津惠口,隽资瑞气矣流芳。二杯沁心,调水火于相济;清神爽气,解忧愁以舒扬。三杯启文心,醉后书华翰之墨;静听茶之语,兴来弄吴锦之章。四杯通脉疏肝,祛邪而延缓衰老;菁华润肺透腑,怡静而促进健康。五杯溢耳灵,察秋毫于遥睇;听聪而视敏,聆妙音于天长。六杯清肌骨,足沉稳而行健;身轻而神爽,趾高抬而气昂。七杯结良友,情融融以欢会;金兰梦亦香,意洽洽而绵常。八杯喜闻道,得真言于肺腑;窥人生于颖悟,欣事业之腾骧。九杯得静气,处事讲规章,尊纪而守法,和谐处祯祥。十杯得哲理,胜败乃寻常等闲之事;乾坤有阴阳,沉浮则随遇而安且康也。
      况乎雅逸之品操,煎品有定法。灵涵之微物, 茗闻香远。 目视其色鲜,口偿茶味。手摩茶器之幽,目触茗涛之暖。情味臻乎天殊,功夫在于舒缓。良台有静室之雅玩,明窗置几净之琰琬。斯乃悟透茶之妙旨,才知道之情愫。每见北焙南煎,饮茶乃是艺能;烟火野泉,品茶则为灵赋。品评岁月之沧桑,彰显生命之衷素。 望袅袅融融之物情,寻悠悠远远之雅趣也。

     但待风干之叶子,被水煨活;浓艳之茶汤,随机舒转。品清妍之时光雅丽之荣践。乐怡氤氲清香,悠然流动于玉盏。口里缠绵锦渥,杯中馥郁幽 。 一条古道,心海流出,接通汉代丝绸之遥途;几缕閒思,逐物关情,演绎中外交流之脚步。催生绮丽之濡薰,释放内心之瞻慕深沉浓烈,知君每岁之香盟,邃密纯酿,醉我一生之梦绪。高吟自得心契,晏坐能顾真。平和兴浓如春,自在心静如故。
     辄以古瓷精陶,温润如玉,端奇清顺,瓦釜瑶樽。演绎回旋之人生,散开一帘之幽雅;随分悠然之世路,缘循四座之温存。走进纯净之世界,迎来婉约之乾坤。虽是半壁山房,闲待明月;却欣经年石鼎,敬酬知心。寒夜客来兮,茶当酒;竹栌汤沸兮,火正新。两盏爽逢人,情逐茶语而论道;一壶静对月,性随怡荡而欢欣。聊啜一杯之精饮,深悟千古之风神。有味之高情,洞然大智;无尽妙趣,静聆茶音也。得谷雨之孤妍,有酒诗之意蕴。求禅茶之一味,能怡乐乎胸襟也!

六饮。《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饮用六清。"郑玄注:"六清,水﹑浆﹑醴﹑凉﹑医﹑酏。"孙诒让正义:"此即《浆人》之'六饮'也。''即'酏'之俗。"后用以泛指饮料。

 文猷品评: 品《奉茶赋(题画)》:一盏茶汤里的乾坤

三余草堂的《奉茶赋(题画)》,是一篇蘸着茶香写就的锦绣文字。它以画为骨,以茶为魂,将奉茶的场景、品茶的意趣、悟茶的哲思熔于一炉,读来如啜春茗,初觉唇齿生香,再品则心魂俱醉,余韵绕梁。

一、以文绘形:题画赋的 “画境重现”

作为 “题画” 之作,赋的开篇便紧扣画作核心 ——“妩媚娇娘,身着艳装。斟茶把盏,待客有方”。寥寥数笔,将画中女子的姿态、神情勾勒得鲜活可感:“秀气娇眉凝目,英姿敛笑含香”,既有待客的殷勤,又有娇娘的灵秀;“玉壶金盏”“莲幕纱帷” 则点出茶席的精致,让画中场景从视觉延伸至触觉(玉壶之润)、嗅觉(含香),仿佛能看见茶汤在金盏中漾起的涟漪,听见壶盏相击的轻响。

这种 “以文释画” 的功夫,不止于摹形,更在于拓境。画中或许只有 “奉茶” 一瞬,赋却由此铺展开 “故友慕思”“新知造访” 的热闹,写 “茶铛酒觞”“玉泉鼎沸” 的鲜活,让静态的画面有了时间的流动感,成了一场持续的、充满人情暖意的茶宴。画是 “定格”,赋是 “流动”,二者相映,让 “奉茶” 从单纯的动作,成了 “尊客之道” 的载体。

二、以茶述理:十杯递进的 “人生图谱”

赋的中段,“十杯茶” 的铺陈堪称神来之笔。从 “一杯浸喉,滋裕甘霖而润燥” 到 “十杯得哲理,胜败乃寻常等闲之事”,层层递进,如登阶梯,从生理到心理,从情感到哲思,将茶的 “功” 与 “道” 写得淋漓尽致。 

一杯润喉,是茶的本真;二杯沁心,是茶的调适;三杯启文心,是茶与才情的相遇;四杯通脉,是茶与健康的相契;直至七杯结友、八杯闻道、九杯得静气、十杯得哲理 —— 茶已不再是饮品,而成了映照人生的镜子。这 “十杯” 的逻辑,暗合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的认知规律:先解身体之需,再舒精神之郁,终悟天地之理。如 “九杯得静气,处事讲规章,尊纪而守法,和谐处祯祥”,将茶的 “静” 与处世的 “正” 相勾连;“十杯得哲理,乾坤有阴阳,沉浮则随遇而安且康”,则让茶成了观照宇宙、安顿心灵的媒介。这种 “以茶喻世” 的智慧,让茶汤里漂着的,不止是茶叶,更是人生的通透。

三、以境显雅:茶事里的 “文人风骨”

赋的后半段,转向茶的 “雅逸之品操”,从煎茶之法、品茶之境,写透文人与茶的精神共鸣。“目视其色鲜,口偿茶味婉。手摩茶器之幽,目触茗涛之暖”,调动视觉、味觉、触觉,将品茶的细腻体验写得如在目前;“良台有静室之雅玩,明窗置几净之琰琬”,则点出茶事背后的生活美学 —— 非喧嚣之所,非浮躁之人,方能得茶之真趣。

 更妙的是,作者将茶事与 “艺能”“灵赋” 相提并论:“北焙南煎,饮茶乃是艺能;烟火野泉,品茶则为灵赋”。这里的 “艺” 是技法,“灵” 是心性,茶事由此超越了 “糊口” 的功利,成了 “品评岁月之沧桑,彰显生命之衷素” 的载体。当 “袅袅融融” 的茶烟升起,文人在其中寻到的,何尝不是对 “悠悠远远之雅趣” 的向往?这种将日常茶事升华为精神寄托的笔法,正是文人赋作的精髓 —— 于细微处见天地,于器物中显风骨。

结语:一盏茶汤,半部人生

《奉茶赋(题画)》最动人的,是它的 “全”:既写得了茶的 “形”(玉液、云芽),又道得出茶的 “用”(润燥、清神),更悟透了茶的 “魂”(哲理、雅趣)。它让我们看见:一片茶叶,从山野到茶席,从茶汤到心魂,承载的是待客的真诚、生活的精致、人生的通透。 

读罢此赋,再看那幅 “奉茶图”,画中娇娘的衣袖仿佛仍沾着茶香,金盏里的茶汤仿佛仍冒着热气。而我们,早已在文字里饮尽了十杯茶,悟透了几分人生 —— 这大概就是好文字的魔力:它让画活了,让茶醒了,更让人心亮了。

夫3.jpg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七里河路2-9号科技佳苑7号楼5楼

0531-87031210

sdscxhgy@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6 山东诗词学会 | 鲁ICP备19063540号-1

会员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
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
新密码
确认密码

会员申请

申请流程:

1、按要求填写会员申请表,需要两位省学会会员推荐,并要所在地市学会盖章。申请表手写或打印均可。 2、新申请会员需在诗词创作或诗词研究、教育推广方面有一定成绩,正式出版过诗词著作或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及网络媒体发表过四首以上格律诗词作品或一篇以上诗词理论、赏析及诗词教育文章。并随申请表附作品原件或复印件,以及两张近期一寸彩色免冠照片。 3、新会员申请会在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上审核,审核通过后通知缴纳会费,发放会员证。 4、各项材料准备齐全后,统一邮寄或个人邮寄均可。 邮寄地址:济南市历城区七里河路2-9号科技佳苑7号楼5楼,崔老师,0531-87031210
山东诗词学会会员申请表.docx 立即下载

温馨提示

只有个人用户登录后才能投稿

意见建议

姓名
电话
意见反馈